当前位置: 首页 > 队伍建设 > 法苑文化
感受 幸福
作者:左庆华  发布时间:2012-09-17 17:08:49 打印 字号: | |
  马斯洛这个“人之需求五层次”道出了一个真理,人的需要和动机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根本幸福是自我实现,那么幸福就不应该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在读书中,我的感触颇多。幸福是在兼顾好个人、家庭以及工作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上产物。

  敬畏生命。我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还在农村中学教过十年书。可以说,对农村、农民生活非常熟悉。一直以来,总觉得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土里刨食添饱肚子十分辛苦。因此,对他们过多的是同情,缺少的是敬仰。小说主人公的奋斗历程,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像《苍生》中的田保根,《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人生》中的高加林,他们追求的不再是温饱,而是通过奋斗改变生存现状,实现自身的价值。虽然,他们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一位哲人不是说过么,最终结果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他们身上凝聚的那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是多么让人敬畏啊!以前读过的一句话,又涌现在了我的脑海中:对过得比我们好的人,不要去过分羡慕他,如果我有他那么好的成长条件,或许我过得比他好;对活得不如我们的人,不要去鄙视他,如果他有像我一样的成长条件,他可能活得比我好。要尊重每一个为了生活而奋斗的人。基层法院面临的案件当事人主要是农民,他们到法院参加诉讼,或许衣衫不整,或许“言语粗鲁”,但这都是职业和环境使然,不能成为我们漠视他们的理由。作为平等的生命,作为在同一个世界上的人,作为一个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他们应得到我们的敬重。一声问候,一杯热茶,一次认真倾听,一句中恳的劝告……我把对生命的敬重化为了滋润每个当事人心田的春雨。

  珍惜拥有。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社会分工在不断地调整,人社会地位也因此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古人说:时位之移人也。一个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方式也必然随之改变,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不管你到了什么时候,咱为人的老根本不能丢啊!”(《人生》中德顺老汉语)。然而,社会上有些人,地位一变,就把做人的根本丢掉了,最终落得鸡飞蛋打。在小说中,像高加林,靠走后门到县委当了宣传干事,便觉得飘飘然,在工作和生活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与在自己困难和落迫时给了自己帮助和慰藉的女友刘巧珍分了手,同已有男朋友的黄亚萍谈起了恋爱。最后,黄亚萍原来男朋友克南的母亲将高加林走后门的事曝光,高加林被县委除名,只好终止了与黄亚萍的关系,又回到山村中当了一名农民,而此时刘巧珍也已嫁为人妇。高加林的结局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剧,他丢掉了做人的根本,是这场悲剧最主要的原因。常言说,一种东西失去了才知道它的珍贵。法官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司法权,难免会成为一些人拉拢腐蚀的对象,有的法官禁不住诱惑,被拉下水,甚至身陷囹圄,想想往昔,看看今朝,无不痛哭流涕。珍惜自己手中来之不易的工作,公正司法,团结同事,搞好邻里关系,孝敬父母,关爱亲人,奉献社会……这些看起来琐碎而又普普通通的东西,不正是我们每名法官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吗?

  有句俗语说的好,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心与手之间的距离。想到了的事情只有付诸实施才有成功的可能。浩然落迫不落志,于是便有成功之人没有超人之智,却有坚韧不拔之志。读大学时常利用课余时间写点东西,至于平时一瞬间产生的写篇小东西的念头更是不计其数。想做能做但又没有做到的事情,最叫人痛苦。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时,我就分析原因。大概懒惰是最主要的原因吧,想得多、干得少,好高骛远,已成为自己生长道路上的拦路虎。

  赵怀玉曾说过:“相期在千载事,要须读五车书”,可谓大有沉郁,堪称壮哉。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当你困惑寂寞时,当你闲瑕无聊时,不要向别人去喋喋不休地诉说,也不要借酒浇愁。泡一杯清茶,然后端坐于桌前读一本好书,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不像你想象的那般美好,也不像你想象的那般糟糕,你空虚浮燥的心灵就会得到沉淀,你的心胸就会变得宽阔,你的人格就会得到升化。

  我想幸福的条件有这么三点。首先我想是“健康”。一个人不管多么有钱多么有地位,如果他身体不好,整天都是病病歪歪的话,他一定不会觉得幸福。有个健康的好身体,能吃能睡,这是幸福的第一个条件。其次是“经济”,也就是钱的问题。虽然有人觉得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没有钱也很幸福,但是在现代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吃了上顿没下顿,整天为生计奔忙,那他自然也不会感到幸福。这是幸福的第二个条件。第三我觉得是一个人“心灵上的满足”。不管一个人多么有钱、身体多么健康,整天心神不定、情绪不安或是孤独寂寞,我想他大概是不会感到幸福的。
来源:诉前调解中心
责任编辑:左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