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队伍建设 > 法苑文化
茶香
作者:左庆华  发布时间:2012-10-09 15:58:29 打印 字号: | |
  每到新茶飘香的清明时节,漫步茶园,品尝一杯嫩绿柔软、香气怡人的“明前茶”,自是不亦乐乎。同行者中有位诗人,见茶山上村姑正在采摘嫩叶,不由触景生情,脱口咏出唐代著名诗僧齐已的一首《谢中上人寄茶》:“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品茶环境,一曰静,二曰人,三曰心。以静品茶,茶品人生;以心品茶,丝竹之声为人声,松涛之啸为人啸,篁林之幽为心幽;与人品茶,人茶共品,出神,出趣,出慧,出智,心为茶之初雪,茶为人之甘露。

   回顾唐诗三百首,茶的倩影随处可见,诗人几乎个个都是“茶博士”。诗仙李白有“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的佳句,诗圣杜甫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妙构,诗魔白居易咏茶诗最多,有70余首哩,最受推崇者应是《茶山境会亭欢宴》一诗,写绝了文人在清明时节风云际会品茶斗胜的景象:“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卢仝是“韩孟诗派”首领,此人诗风浪漫且好茶成癖,他有一首《七碗茶歌》十分有名:“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将茶的功效、饮茶的裨益以及自己对茶饮的情感写到极至,非与茶有不解之缘者委实难解其中之妙!这《七碗茶歌》后来在日本广为流传,并衍生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

  被誉为“茶圣”的唐代人陆羽,以一部《茶经》当仁不让地成为茶界权威,也使茶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陆羽在其《六羡歌》里咏道:“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日从竟陵城下来。”这《六羡歌》映照出陆羽不慕富贵名利的恬淡志趣与爱国爱乡的高风亮节,他念念不忘的是用故乡的西江水泡出来的茶啊!

  茶以名山秀水为宅,以清风明月为伴,钟山川之灵,得天地之精和;茶叶清灵秀巧,有无限美感。品茶有“五品“,耳品目品鼻品口品心品;品茶有三看三闻三回味,极尽身心感觉之能事,方为欣赏茶艺。

  宋代文豪的咏茶诗词也不计其数,苏东坡的《汲江煎》就细致入微地描述了煎茶的全过程:“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卧听山城长短更。”没有深邃的茶道,是绝对写不出这样佳作的。其他如蔡襄的“鲜明香色凝云液,清彻神情敌露华”、朱熹的“采薪爨绝品,瀹茗浇穷愁”、丁谓的“烦襟时一啜,宁羡酒如渑”、梅尧臣的“夜枕不得寐,月树闻啼鸦”、余靖的“一枪试焙春尤早,三盏搜肠句更佳”等等,无不将饮茶之乐写得入木三分。春和日丽,我们边品茗边重温这些优美诗句,不难品出中国悠久茶文化里的人文芳香与精神诉求了。
来源:诉调中心
责任编辑:左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