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澄城县人民法院送法进创新校园
作者:刘长生  发布时间:2018-05-17 08:59:13 打印 字号: | |
  2018年5月16日早,澄城县人民法院在成俊盈院长的带领下,一行三人到澄城县创新中学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刑事审判庭刘长生同志,结合多年来刑事审判中有关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实际,用“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开始了讲解。讲述了针对人这一特殊个体与法律和自由之间的关系、禁锢自由的方式依托空间及戒具。古有周文王画地为牢的典故,今有监狱、看守所、少管所、戒毒所等等,还有一直沿用至今的采取枷锁、手铐、脚镣等等手段禁锢其自由。

  结合最高法的调研报告分析了校园暴力事件的现状,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 校园暴力涉及的罪名还包括寻衅滋事罪占10%;性侵、侵财犯罪各占12%,还有很小比例的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抽查样本涉及的159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占 35%;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占65%。被告人作案后自首、与被害人达成赔偿谅解协议的比例分别占49%、54%。通常是构成犯罪以后,公安机关将孩子拘留或抓捕,通知家长,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判刑情况统计显示,致被害人重伤的32起案件中,宣告缓刑的22件,占68.75%;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的4件,占12.5%;致被害人死亡的35起案件中,宣告缓刑的8件,占22.86%;三至五年有期徒刑的4件,占11.43%;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2件,占34.29%;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10件,占28.57%。

并分析了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共性原因:

  一、个性张扬中的偏狭自私与冷酷;

  二、万千宠爱集一身的价值取向错觉;

  三、教育惩戒功能丧失后的放纵;

  四、教师权威地位颠覆后问题归属的误判;

  五、对强权政治、黑恶势力、暴力游戏与灰色文学的认同与膜拜。

  个性原因:

  一、典型欺凌者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

  二、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

  三、得到部分同辈的认同。

  四、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

  五、被动欺凌者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有些则是见欺凌过自己的被欺凌者的反击。

  六、看见欺凌者欺凌同学后,则嘲笑受害者无用。

  七、被欺凌者性格内向、害羞、怕事。

  八、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

  九、缺乏与同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十、有身体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

  十一、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

  十二、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

  这些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校园暴力行为对受害者身心造成不利影响,甚至阻碍其人格发展。总结其不利影响,大概分为:

  身心方面: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胃痛、吸毒、酗酒、自残、自杀,自己也可能成为欺凌者。 

  其他影响:常常缺席、对老师不恭敬、诉讼。

  在日常生活中,徘徊在自由边缘的行为有哪些呢?

  比如,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侮辱其人格等。

  对受害者进行重复性的物理攻击。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击受害者。

  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

  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

  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

  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

  分派系结党:孤立、杯葛或排挤受害者。

  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画侮辱画,写侮辱性的文字。

  网上欺凌即在网志或论坛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份的言论等等。

  并强调要保障自由不受侵犯,就要自身有对自由的崇拜情节,要洁身自好。要珍惜来之不易的自由,家法律规定,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要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强奸、投毒、贩卖毒品、防火、爆炸的承担刑事责任,年满十六周岁的要对全部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要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由。1、只有尊重自由的人,自由才能陪伴和保护你一生,拿自由开玩笑的人,最终会是自掘坟墓,不要给自己找理由,也不要存侥幸心理;2是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自由,如果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要勇敢的站出来,揭露犯罪行为,不给任何犯罪行为滋生的空间。3、是要学会保护家人朋友的自由,如何保护朋友的自由,在知道朋友的权利受侵害的时候要告知老师、家长或者警察,再就是一般情况下不要凑热闹。

  最后告诫青少年应该天天学法明是非,时时想法强观念,事事用法维权益,处处守法有自由。人生底线黄赌毒坚决不能碰。
责任编辑:刘长生